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

【好文分享】行為改變的三種路徑:從「阻止」到「互動」by 小魯媽

 

文/D.I.N.G.O.台灣負責人 小魯媽

當我們覺得狗狗的某些行為是「困擾」的時候,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處理方法。不妨一起切換不同視角來看看:

第一種:阻止行為

這是最直覺、也最容易實行的方法。
當狗撲人、吠叫、搶東西,我們立刻阻止、中斷,這麼做,行為就從我們眼前消失了。由於當下人輕鬆了、危機解除了,所以是最常被選擇的方法也不一定!

阻止的方法,雖然常見是用正處罰,如:嚇狗、喝斥、嚴厲態度、高壓迫近、拉牽繩、壓制...但,事實上,緩慢的爬起來擋狗也是阻止、拿食物讓狗狗忙著吃也是阻止、立馬離開現場讓狗慌張跟上也是阻止

先不論什麼方法、壓力如何(壓力越大副作用越多,但先不談),這種「因阻止而產生的行為消失」,往往是暫時的,行為的動機仍然存在,只是轉移、延後,或換一個形式出現。

非戰聲明:沒有要說哪個一定正確或錯誤,因為在不同的情境下,利弊優先不同,沒有辦法直接定論。更何況,無論是哪個流派定位的訓練,也越來越走向「降低壓力」「理解原因」「時機就是決勝關鍵」「避免暴力與傷害」「給狗穩定與安全的指引」等追求讓人狗關係更融洽的目標,所以請大家不要急著給標籤或吵架,讓我們繼續一邊想一邊看下去欸~~

第二種:消除動機

這是許多訓練師偏好的方式(我承認在技術的追求上,我也是重度著迷)

消除動機的意思是,不只讓行為不出現,而是讓狗在面對一樣的刺激時,「不再想做」這個行為。

比方說,我們使用引導與獎勵為主的訓練體系,就會透過制約、減敏、塑造替代行為、壓力管理等等方式,讓狗狗在原本會有反應的情境下選擇不撲、不吠、不想衝、沒有意願追、不覺得需要攻擊...

聽起來很理想,好像幫狗狗進行了大改造!但,魔鬼藏在細節裡,我們依然需要反思:
有些行為的動機,本身就是動物很自然的需求。
既然自然,是否就值得我們學著共存,而不是讓這些動機/行為完全消失,對吧?

第三種:保留行為,調整形式

這也許不是那麼「標準化」的訓練策略,像這樣:

🔹讓撲人可以出現,但延遲幾秒,給我們時間站好再撲
🔹把跳、搶、啄臉轉化成站立、原地跳躍、舔臉
🔹為吠叫命名,也為安靜命名,讓狗可以叫也能關得起來,還能幫他安排其他能釋放的時機
🔹顧好週遭、等待情緒消退,讓狗走完消化並逐漸冷靜的程序,一次次的讓他專注於放鬆與排解,讓冷靜的速度越來越快、心境越來越純粹(不需又想釋放壓力又要擔心主人阿環境的)
🔹知道狗狗的地雷,用平靜態度來保留他生氣的權利,再接上不致於傷害到人的應對方法(還是有訓練,但不是訓練成沒脾氣,而是訓練他會控制勁道)

這些轉換,就是讓狗狗知道:「還是可以做,但用另一種你跟我都比較能接受的方式做」

如果行為是浮出來的對話,我們訓練的,並不只是行為本身(如何對話),也是在訓練我們自己,如何對待一個「會表達」的他者。

只要了解這個道理,幾乎任何人任何狗都可以做到,這是因為,每組人狗有他們專屬的默契與規則(饒舌一下:你好我好不要害別人不好就好) 反而不需太高的技術門檻,而且,或許,是最能讓狗感受到被理解與平等互動的方式。

*歡迎標註出處後分享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