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

談「人狗關係」

談「人狗關係」
文/小魯媽
 
在行為訓練的世界裡,有一句常被拿來勉勵飼主/訓練師的話是這樣說的:「連兇猛的獅子、巨大的大象、水裡的海豚都做得到了,狗狗哪有做不到(教不好)的道理?」這句話老編其實覺得有點怪怪的,所以幾乎不曾拿來講,各位知道怪在哪嗎?
 
那就是,大部分的主人得跟狗兒成天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內,必須跟狗兒共享許多生活資源(先不論公平與否),會和狗兒產生各種情緒的互相影響(是羈絆也可以是...負擔)。而追求跟狗兒有親近關係的主人,更不可能想要像動物園一樣把自己跟狗兒用水泥金屬隔開來,所以,在生活/生命的彼此牽涉層面上來說,養隻狗兒/教一隻狗兒,真的也沒有比較簡單。
 
因此,在家庭伴侶犬的教育訓練上,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「人狗關係」。共同的生活裡,有些規則是各自必須要遵守的,而人狗都能感受到情緒被照顧(呵護)到了,更是舒服的關係裡,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 
我們從課堂中最常跟家長們討論的幾個概念來說吧!
 
一、堅持原則並不代表就要用強硬的手段或忽視狗狗的情緒,也不應該為了不想讓狗狗不開心,就時常改變規則。邊安撫/調整狗兒的情緒,但同時堅持原則才是對的。
 
比如說:晚上睡覺時間到了,家規是狗狗不能進房睡,那麼主人可以把時間計算好,先讓狗兒運動完、陪著醞釀放鬆的情緒、逐漸離開狗兒的視線、告訴狗兒沒有要玩了休息了(要怎麼教狗學會這些語詞的用意,有緣再來聊)、拒絕再跟狗狗有興奮的互動、確定狗兒會睡著了再進房。設計好環境、安頓好狗狗狀態,就算狗狗在門口噴氣或輕輕啼哭,也不會出爾反爾就讓狗進房、或出去陪狗鬧一下,而如果是狗狗真有異狀或主人自己準備不足,也預先有應變方案而不是「啊~隨便啦,下次再說吧」。像這樣的做法,細心而周到,絕對比突然把狗關在門外,害狗狗挫折吵鬧,然後人忍得很痛苦或是棄守先前決定還要正確多了。這就是所謂"溫柔而堅定,有原則也顧感受"的關係型態。
 
二、剝奪了狗狗的某個選項,務必要給他另一個合理的替代方法。而事後的補償,只是讓狗狗的壞情緒少一點而已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長久以來反而會導致狗兒的焦慮及不信任。
 
比如說,幼犬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啃咬破壞,如:口腔不適、精力旺盛、孤單害怕、探索環境、舒壓轉移...,懂得環境管理概念的主人,大概都會知道要把「狗咬了會有事」的東西收起來,但,這是不夠的,提供給他們「也會想咬的東西」或「做了會有差不多回饋感受的活動」,才是完整答案。否則,大多只會造成幼犬破壞力更強、情緒更缺乏彈性的後果。
 
又比如說,狗狗今天去看醫生受到很大壓力,看診完主人帶他去跑跑、給他吃頓好吃的、晚上多陪他一些。這些「補償措施」的用意在於盡快排解掉狗兒不愉悅的情緒,讓狗狗的心神可以轉移到別的事情上,以避免壓力影響到其他事務(如:攻擊性提高、敏感度提高、壓力轉移行為變多而造成生活困擾...等),可是,若希望這些補償措施就可以讓狗兒下次看診比較不緊張,那就是主人的過度期待了。因為,要能降低看診的壓力,還包括了看診前身心壓力的控管、平常就要做好看診相關動作的減敏這兩大任務,如果光用補償就可以讓狗狗對看診改觀,不是不可能,只是大部分狗狗都沒這麼簡單!
 
三、要狗狗硬吞下情緒是不容易的,要狗狗自己醒悟該如何應對困難,也有點不切實際,應該要教導「行為的工具」來給他能力。
 
有時候家長會問我們說:「他都看過阿伯好幾次了,阿伯真的沒對他怎樣過,為什麼還是緊張還是要叫?」或是「他就知道這樣我會生氣,為什麼下次又再犯?」 
 
哎呀我說各位家長...難道您就不曾「明知不會真的受傷害,可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緒」嗎?比如說:看牙醫?跟老闆開會?過年親戚聚餐?難道您就不曾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」,比如說:闖紅燈?違停?造口業?
 
以人類的高智商都時常會管不住自己情緒,讓情緒引導行為了,更何況是狗狗呢。所以,有時候對狗狗的責難,我們大人自己說說就好,處罰他們、讓他們更難受,不但不會解決問題,還會把問題複雜化。
 
所以,我們訓練師是這樣建議主人的。「教導狗兒一些他能快速反應的行為,給他們台階下。」
 
比如說:如果狗狗看到阿伯的直覺反應是狠瞪大吠,那麼我們會請主人練習如何算出適當距離就停步、獎勵狗狗停在主人身邊、獎勵狗狗放棄盯阿伯而跟著主人走掉、獎勵狗狗坐著等阿伯經過...等,也就是刻意加強一些行為:停、留、走、看主人、坐著不動...等,來讓狗兒在這樣的情境中能夠有「除了徒勞無功又惹事的直覺反應外,其他會獲得更平和/良好結果的做法」。可以想像成,狗狗在一個很窘迫緊張的情境中,因為不知如何退場、如何平息,於是就困在情緒的漩渦裡。
 
當然,我們期待狗狗可以用不同方法面對刺激的同時,也必須要求我們自己幫他們提高能力、做好準備。因此,這些行為不應該是在遇到了阿伯才匆忙要求狗狗配合,而是主人要設計練習去加強,讓狗狗在壓力升高的狀況下,覺得配合主人是更安心而樂意的,在結果上,他們也會發現這樣更好。這些就是訓練中所謂的「行為的工具」,用來幫助狗狗應對困難、進而改變之後他們選擇的方法。不是希望有一天他們長大了、想通了,也不是逼他們忍耐,而是教他們「除了抓狂,還可以怎麼做」。
 
(*訓練安排中通常還會加入社會化、環境管理、對刺激的反制約、增強互動技巧...等整套設計,不是只做遇到刺激時的行為增強,但在此暫不討論其他部分)
 
一不小心,又打了很長一篇了。因為,討論行為跟訓練的文章很多,但討論「關係」的東西卻不多。明明,我們養狗的人都知道,狗那麼地情感豐沛,而我們跟狗之間的關係也從不比人與人之間還要淡薄。課堂中,我們時常看到狗兒重視情感勝過於食物、玩耍,希望像這樣的分享內容,能讓家長們更理解與狗共生的「關係」這個層面,好好珍惜,好好回饋狗兒真摯的心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